在纽约曼哈顿晨边高地的喧嚣与宁静交织处,哥伦比亚大学灰石相间的古典建筑群中,人们或许会偶遇一个步履匆匆、身姿挺拔的东方身影,他不再是身着金属衣、头戴护面、手持花剑的赛场焦点,而是怀抱书本、凝神思考的哥大研究生,他,就是曾被誉为“天才剑客”的费若秋,从法国击剑联赛的锋芒毕露,到世界锦标赛的领奖台,再到如今常春藤盟校的学术殿堂,费若秋的人生轨迹完成了一次令人惊叹的华丽转身,本次独家专访,我们将深入探寻这位“旅法剑客”告别赛场、远渡重洋求学背后的心路历程,解析其如何将剑道精神融入学术探索,在全新领域续写不凡篇章。
巅峰转身:告别赛场的深思与抉择
采访约在哥大附近一间充满学术气息的咖啡馆,费若秋准时出现,谦和的笑容褪去了赛场上的凌厉,多了几分书卷气的沉稳,点上一杯黑咖啡,他娓娓道来那段改变人生航向的决定。

“许多人问我,为什么在运动生涯的黄金时期选择离开。”费若秋的目光望向窗外,仿佛穿越回了几年前在法国训练和比赛的日子,“击剑给了我一切:荣誉、 discipline(纪律)、对极限的挑战,但内心深处,我一直有种渴望,想去探索赛场之外更广阔的世界,想用另一种方式去理解我们所处的这个复杂体系。”
这份对“复杂体系”的好奇,并非凭空而来,在多年的职业击剑生涯中,费若秋不仅锤炼技术,更对这项运动的战略层面产生了浓厚兴趣。“击剑被誉为‘物理象棋’,每一个动作背后都是快速的计算、心理博弈和对对手行为模式的预判,这让我开始对决策科学、系统分析产生了兴趣,我意识到,无论是剑道上的电光石火,还是社会经济运行的宏大叙事,其底层逻辑或许有相通之处。”
从职业运动员到全日制学生的转变,绝非易事,这意味着要放弃稳定的收入、既有的荣誉光环,以及早已习惯的生活方式。“最大的挑战是心态归零。”费若秋坦言,“在剑道上,我是被认可的‘专家’;但在学术领域,我需要从头学起,成为一个‘初学者’,这种落差需要勇气去面对和适应。”支持他做出最终决定的,是家人的理解以及内心深处那股“不甘于单一可能性”的驱动力,他用了近一年时间准备语言考试、研究申请流程、撰写个人陈述,最终成功叩开了哥伦比亚大学国际关系专业的大门。
象牙塔内的新“决斗”:学术挑战与思维重塑
哥大的学习生活,对费若秋而言,是另一场不见硝烟的“决斗”,课程密集,阅读量巨大,课堂讨论激烈,这对于离开校园多年的他构成了严峻考验。
“第一个学期是最艰难的。”他回忆道,“每天面对成百上千页的学术文献,很多概念都是全新的,同学们大多有扎实的社科背景,讨论时引经据典,我起初常常感到跟不上节奏。”运动员骨子里不服输的精神此刻被彻底激发,他将训练中的方法论迁移到学习中:制定严谨的学习计划,像分解技术动作一样拆解复杂的理论,反复研读、做笔记,主动向教授和同学请教。“击剑教会我,失败是常态,关键是从每一次失误中学习,学术研究也是如此,观点的碰撞、论证的修正,都是进步的阶梯。”
他发现,击剑训练中培养的专注力、瞬间判断力和抗压能力,在应对学术压力时发挥了意想不到的作用。“写论文遇到瓶颈时,那种感觉很像在比赛中陷入僵局,你需要保持冷静,分析问题所在,调整策略,然后果断出击。”他甚至将击剑的战术思维应用于学术讨论:“就像在剑道上要寻找对手的破绽一样,在学术辩论中,也需要敏锐地抓住对方论证的薄弱环节,同时稳固自己的逻辑防线。”
费若秋特别提到,哥大多元化的学术环境极大地拓宽了他的视野。“我的同学来自世界各地,拥有不同的文化背景和专业经历,与他们的交流,让我跳出了原有的思维框架,开始从更全局、更跨学科的角度思考问题,这比单纯赢得一场比赛带来的满足感更为深刻和持久。”
剑道与学道:精神内核的共鸣与升华
当被问及击剑精神与学术追求之间是否存在某种内在联系时,费若秋的眼神亮了起来,显然这是他深入思考过的问题。
“当然有,而且非常深刻。”他肯定地说,“首先是对‘精确’的极致追求,击剑比赛中,胜负常在毫米之间、瞬息之间,学术研究同样要求概念的精准、论证的严密、证据的充分,任何一点模糊或疏漏,都可能影响整个研究的价值。”他举例说明,就像分析一场击剑比赛录像需要帧帧细察一样,处理历史档案或数据时也需要极致的耐心和细心。
“其次是‘礼仪’(Etiquette)与‘尊重’(Respect)。”费若秋解释道,“击剑运动非常注重礼仪,赛前赛后向对手、裁判、观众致意,这不仅是形式,更是对竞争、对知识、对对手的尊重,在学术圈,这种尊重体现在对前人研究的严谨引用、对同行批评的虚心接受、对知识本身的敬畏之上,健康的学术争鸣就像高水平的击剑对决,目标是探寻真理,而非单纯压倒对方。”
“也是最重要的,是‘韧性’(Resilience)。”他感慨道,“职业运动员的生涯充满了伤病、失败和不确定性,你必须学会如何从低谷中爬起来,如何保持长期的目标导向,攻读学位,尤其是跨专业攻读,同样是一个漫长且充满挑战的过程,会遇到无数的困难和自我怀疑,是击剑赋予我的那种‘永不轻易放弃’的韧性,支撑我走到了今天。”
费若秋认为,这两种看似迥异的经历,本质上都是对自我意志和智慧的深度锤炼。“剑道磨练的是在压力下的瞬间决策与身体控制,是‘动’的智慧;而学术探索更侧重于沉潜往复的深思熟虑与逻辑建构,是‘静’的功夫,但它们的核心,都是对卓越的不懈追求和对自我认知的不断突破。”
跨越东西方:文化适应与身份认同
从中国到法国,再到美国,费若秋的经历本身就是一部跨文化交融的缩影,他如何看待这种独特的文化旅程?
“法国是我的击剑技艺成熟的地方。”费若秋说,“那里有深厚的击剑传统和严谨的训练体系,让我深刻理解了这项运动的欧洲根源和文化内涵,法国人对艺术、哲学和生活品味的注重,也潜移默化地影响了我。”而纽约,这座世界级的熔炉,则给了他另一种体验。“哥大和纽约的多样性是无与伦比的。‘差异’是常态,是创新的源泉,它强迫你跳出舒适区,学会与不同背景的人共处、合作,从多个视角看问题。”
这种跨越文化的经历,使他对于“身份”有了更流动、更复杂的理解。“我既是那个在法国赛场上拼搏的中国剑客,也是如今在哥大求学的国际学生,这些标签并不矛盾,它们共同构成了现在的我,重要的是,在这些不同的文化语境中,我学会了汲取各自的精华——东方的坚韧与内省,欧洲的古典与理性,美利坚的创新与包容——并努力将它们融汇贯通。”
未来蓝图:连接赛场与世界的桥梁
对于未来,费若秋展现出开放而务实的态度,他并未完全关闭重返击剑相关领域的可能性,但更希望将现在的学术积累与过去的体育经验相结合。

“我研究的国际关系,很大程度上关注全球化背景下的合作、竞争与治理机制,体育,尤其是像击剑这样的国际性运动,本身就是跨文化交流的重要平台,其组织、规则、赛事运营都涉及复杂的国际协调。”他透露,自己对体育外交、国际体育组织管理等领域抱有浓厚兴趣。“也许未来,我能成为一个连接者,利用我对竞技体育的切身理解和对国际事务的学术分析,为促进体育领域的国际合作、推动体育精神的社会价值贡献一份力量。”
他也希望通过自己的经历,鼓励更多运动员思考职业生涯的多种可能性。“运动员的职业生涯是短暂的,但从中获得的品质和精神是永恒的,勇敢地探索赛场之外的天地,你会发现,那些在汗水和拼搏中淬炼出的意志力、专注力和学习能力,同样能让你在新的领域取得成功。”
采访结束时,夕阳为哥大的校园披上了一层金色,费若秋收拾好书包,准备前往图书馆继续今晚的研究,他的身影融入匆匆的人流,一如往常,但在他身上,我们看到了一个个体如何主动驾驭生命之舟,在不同的人生海域破浪前行,从剑道到学道,费若秋的哥大求学路,不仅是一次个人职业的转型,更是一场关于勇气、智慧与终身成长的生动实践,他的故事告诉我们,真正的卓越,在于不断突破边界,勇于在更广阔的天地间,定义属于自己的精彩。